历史

子攸(1 / 2)

推荐阅读:

此年,广平王元怀和京兆王元愉因为相互攀比,王国官员公行属请,多为不法之举,元恪亲自令御史中尉崔亮究治此事,京兆王国和广平王国属官三十余人被赐死,没有被赐死的也被免官为民。仅有广平王国右常侍杨昱、文学崔楷两人以忠谏获免。

十一月时,元恪亲自在式乾殿为京兆王元愉、清河王元怿、广平王元怀、汝南王元悦讲《孝经》,对他们进行训诫。不久之后,因为高肇上疏,元恪又下令将以元怀和元愉为首的不法宗王禁锢在王府中,派羽林虎贲严加看管,无诏不得外出。就连一向端庄谨慎的清河王元怿,也差点得到同样的待遇。

先帝生前,彦和诸位兄弟但凡有违法之举,先帝皆会耳提面命,亲自教诲,死不悔改如赵郡王元幹者,先帝才会下旨杖责。然而,先帝从未派羽林虎贲禁止他们自由出入。元恪和先帝这迥然不同的做法,彦和自然不认同,他认为元恪此举违背兄弟道义,曾上疏劝谏,但元恪并未采纳他的建议。

彦和第三次上疏依旧没被采纳,他便知道元恪已然铁了心要将几位兄弟禁锢在府中。他略带几分担忧地说道:“愉儿和怀儿固然有不对之处,但是罪不至此。早年,愉儿的李夫人被陛下和皇后禁锢在宫中一年,愉儿怨气本就不小,如今他又被陛下这样切责,怕是心中更为愤怒了。”

这些年,因为于妃与李夫人之事,元愉曾多次被元恪和于皇后为难,加上他自己又多次被元恪责备,心中的不忿已经显而易见了。如今,元愉不仅与于妃关系僵硬,甚至在元怿次女仲蒨的满月宴上公然说过,凭什么元恪可以让高贵嫔礼同正嫡,自己宠爱李夫人就成了罪过。若非于皇后如今在后宫自顾不暇,李夫人的日子也不一定好过。

想到这里,我也只能勉强一笑,安慰他:“陛下初心想来是好的,只是,手段确实激烈了些。”

“天子兄弟,讵有几人,而炎炎不息!”

彦和叹息的不仅是元恪兄弟们,更是自己兄弟们。先帝有七子,长子元恂被废赐死、幼子元恌早夭,元恪如今只剩下元愉、元怿、元怀和元悦这四个兄弟。元悦尚幼;元愉与元恪这些年多有龃龉;元恪的同母弟弟元怀为人粗疏,亦多有不法之为,也多次被元恪责备;只有元怿廉慎方雅,是元恪相对较为信任的兄弟。而彦和兄弟七人,如今只有他和高阳王元雍还在。元雍虽已被召回京城数年,但他在朝中并无影响力。彦和虽然接下了太师一职,但几乎不参与朝政,相当于半隐退状态。元恪对自己的亲兄弟都那么苛刻,又何况是叔叔。想到这种情形,我们也为自己的未来捏一把汗。

闻言,我亦叹息道:“陛下是先帝的儿子,可他终究不是先帝。”

如今,彦和日日所做,除了陪我,便是在家中编撰《要略》。编撰《要略》是早年彦和读经阅史时就有的想法。他一直想编撰一本远自上古帝王贤达,近至我朝俊乂茂才的书籍,以期规训子孙、克己复礼。此时,三十卷的《要略》已经编撰完成,可是,我们的情形比起《要略》编撰之初,更加不容乐观。

彦和也声声叹息:“陛下如今宠信高贵嫔和高肇,对他们可以说是言听计从。今年端午,若非他尚有对我们的一丝信任,我们岂会有今日?只是,我实在怕,高肇会成王莽那样的奸臣!”

王莽曾以外戚之尊篡汉,高肇如今权势滔天,与当日的王莽实在相似。我也略有一丝不安,但还是说道:“若真有那日,元氏宗亲又怎会坐视不理?”

彦和亦只是说道:“舅舅的中山太守任期已满,我听怿儿说,高肇想留舅舅在尚书省。他如此邪恶,舅舅在他手下,岂会有好日子过?”

潘僧固前些年多在朝中任职,自从劭儿被立为世子,元恪便亲自下旨将潘僧固外放出京任太守,这些年,他一直没能回到洛阳。如今,若是他回到洛阳,高肇保不准以潘僧固找我们的麻烦。想到这里,我问他道:“那你准备怎么办?”

“我想向陛下上疏,说舅舅年事已高,请他把舅舅派往他的家乡长乐郡任太守,三年期满后,我就请舅舅致仕,将他接来彭城王府,亲自为他养老送终。”

彦和的提议我是赞成的,在外地虽然不比京城,但是能够避开高肇,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。这些年,潘僧固虽离开了京城,但是彦和一直与他有书信来往,逢年过节也会派人给他送礼物。我们知道潘僧固虽不乐意一直在外地为太守,但还是会听彦和的解释和安排。

举报本章错误( 无需登录 )
最新小说: